每一個人在身體、領域感、金錢、情緒或生活習性上,都有界線。這個界線被侵犯時,會感到不舒服。
同樣的,每個人在各方面也都有他不同的需要。當需要沒有被滿足時的匱乏感,也很難受。我們要學會滿足自己的需要,保護自己的界線,同時,不要去踩到別人的界線。
有一種人,需要很多,他卻要很少,這種人容易被剝削。還有一種人,明明需要不多,他卻要很多,這種人容易被拒絕。釐清是需要、或是欲望,會產生一種節制之美。
去吃沙拉吧時,最容易看清自己是需要,還是欲望。通常我吃兩盤就飽了,需要已經滿足。可是我還想要,欲望還沒滿足,於是我就走到沙拉吧旁,用眼睛滿足欲望或給自己一客冰淇淋。
以前我抽菸的時候,非常羨慕別人沒有菸癮。通常我的肉體和理智排斥抽太多菸,但是我的欲望卻不斷地想要更多,在乾渴中無法解脫。
電影《情人》中,好像一直在做愛。但是作者莒哈絲說,她所寫的,不是性,而是欲望。作愛本身不重要,重要的,是欲望的動力,不完全來自肉體,而是來自意志的耽溺。
很多事情,背後都是欲望在推動,欲望的初心,就是渴望體驗。是人縱容欲望,才會演變成災難。
欲望是不能壓抑的,好比化學氣體引發的火災,可以在旁控制火勢,卻不能馬上將火撲滅,否則殘存的氣體會引發氣爆。
欲望未滿足前,始終存在,如果無傷大雅,又不妨礙別人,就滿足七情六欲,捨去罣礙。難處理的是,欲望是個不會滿足的無底洞,在滿足之後,又會有新的欲望生起,永無止盡。一開始,欲望獲得滿足,會覺得很快樂,有一天不能滿足,快樂馬上變成痛苦的煎熬。
面對欲望的驅動,克己的苦修,是壓抑情緒、壓抑外境的感受,減少六根接觸六塵,以免貪著。這是以石壓草,根源還在。我們不妨在心裡面保留一個空間,允許情緒及欲望浮現,但是不要去分別或攀緣,抽離看著自己的感官驅動,卻不涉入思想。如此,可以釋放欲望積壓的能量,沒有壓抑,也沒有下一步動作再造業。
明白欲望有如水中月般的虛幻,生生滅滅的,不必太當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