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有些弔詭,如同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存在,生命的旅程需要透過自我去體驗學習,但是過度膨脹的自我卻阻絕了人與生命本源的連繫,在不斷地向外貪求中,產生枯竭感。
但是對於尚未活出自我的人而言,放下自我並不容易。靜心冥想時,我深深體會心理學家容格的論點 ── 自性完善和諧實現之前,人格必須從個體化獲得充份的發展與滿足。
容格把人生分為兩個階段:拋物線的前半段會向外追求,發展自我意識,在紅塵中打轉,建立人際關係,為了得到社會的肯定與認同,這是英雄向外的旅程。人到中年,生命拋物線開始下降時,為了找出內在生命的意義,開始向內探索,關注自己的心,整合不同的需求,以達到和諧並照顧到屬靈的需要。
內在和諧的前提是,讓心靈中的每一種能量都能獲得展現的機會,同時要平衡社會的外在需要與潛意識的內在需求。不要壓抑任何一種能量,過度壓抑會造成引爆的後果,收拾殘局帶來更多麻煩。學習接納自己黑暗中的每一部份,包括負面情緒和卑劣的習性,悲憫地看待自己每一次的掙扎與自拔。
現在人都很勇於爭取自己想要的,壓抑的部份比較少,但多數人傾向順應外在價值,卻忽略了自己內心的聲音。忙著照顧形體的滿足卻沒有覺察內心的渴望;或是一味凸顯旁人肯定的特質,卻不敢正視自己的陰暗面!
個體化旅程的最終目標是到達中心點,讓「外在的我」與「內在生命」結合,每一個人都在個體化的旅程中奮鬥,就好像故事中的圓桌武士們依照自己選擇的途徑進入黑森林,面對挑戰,尋找聖杯。
聖杯意味著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,能夠超越世俗二元化價值觀,整合內心各種不同的衝突與需求之後,頭腦與心靈能和諧共處。並且能依循內心的喜悅而活,在生活中實踐心靈的最高潛能,將自己潛能中的天賦禮物送給這個世界,與生命源頭的慈悲連結,當身心整體達到平衡和諧狀態時,你就是一個尋獲聖杯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