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jpg

【挫折是生命的恩賜】只是來體驗

  過年時,孩子們要玩「大富翁」,一個女孩說:「我不玩,玩到最後都是空的。」

  人生短暫虛空,人到中年就會感嘆: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但很少年輕人相信人生如夢幻泡影,而拒絕體驗人生。

  這個世界,只是讓我們來體驗,展現生命,而非讓我們擁有。就像證嚴法師所說的,只有使用權,沒有所有權。倘若人是為了擁有而努力打拼,那麼在我們死後,應該帶得走辛苦賺來的房子、車子或珠寶等。

  事實上,除了體驗與成長,人生無所得,除了業、除了智慧、除了滿腦子的成見,什麼也帶不走。

  所以,人在愛中體驗真情的美好,在受苦的時候,明白別人的苦處,在困難中激發潛能,透過體驗來學習,更了解、更寬容,擴展我們的心靈。

  人生就像進入電腦網站或遊戲一樣,所有的進入,終歸要抽離。你不會因為某個網站很有趣,或是某個遊戲很好玩,就永遠停留。

  在沒有體驗以前,我們可能充滿幻想、過度期待或有偏見。體驗之後,就明白了;一生之中,我們不斷地用體驗來穿透自己的誤解。

  在對與錯之中互調角色來體驗,只有相對,而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;在貴賤中體驗沒有真正的貴賤,在好事與壞事中,體驗沒有絕對的好事與壞事;在體驗中,回到中心點,明白沒有二元化對立,不落兩旁,這就是修行。

  世間的事,只有事相的分別,沒有本質上的分別。如果修行者仍有二元化對立的觀念,他們仍未行過社會意識的窄門。

  《心經》的最後咒語是:揭諦揭諦/波羅揭諦/波羅僧揭諦/菩提薩婆訶。我覺得譯得最真切的是:體驗、體驗、再體驗、深入的體驗,就能從生死苦海的此岸,渡到沒有煩惱生滅的彼岸。

  想起年輕時,參加聚會,如果我能抱著只是來體驗的心,我一定更自在。但是我的心常有牽掛、牽掛喜歡的某人或牽掛執著的某事,有時候,我感受不到聚會的歡愉,因為某人沒來或某事落空。

  如今我看往事,皆如「船過水無痕」。我過去的緊張、刻意,皆因強作分別妄受苦,為什麼我要堅持凡事照我的意思?為什麼我要掌控才有安全感?為什麼我要把焦點放在某人或某事呢?

  現在做任何事,我都用一種「只是來體驗」的心,一切都在流轉中。經歷人生起伏後,我在意的是,這個體驗有沒有使我的心更寬闊、更有智慧、更自在。

返回頂端